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基金会动态

基金会动态

李小可台师大艺术交流:中国水墨未来发展的选择与可能性

发表日期:2016-02-29   分享到:

     《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开幕,艺术家李小可随即受邀前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进行艺术交流。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程代勒的主持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澳门书画院院长孙蒋涛、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暨研究所长江明贤、前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章湖与前国立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振明等著名艺术家皆受邀前来,与有志于艺术创作的研究生们共享美好的早晨。

       左起北京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艺术家李小可、中国博物馆馆长陈履生、澳门书画院院长孙蒋涛、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程代勒

  由陈履生馆长开始,首先他描绘了两岸在水墨发展上的状况。从50年代开始,两岸的水墨道路走上各自不同的发展,台湾方面,融合渡海三家与日据时代以来的台湾风格,并结合了当地的风情,如在台师大执教的黄君璧便画下太鲁阁的风情。而在大陆发展的水墨艺术家也进行写生,但目的不同,台湾画家的写生是基于个人艺术生涯,大陆画家的写生则是政治号召需要,为了反映社会变迁,他们画出炼钢厂、吊车、烟囱等新时代风格。而李小可延续父亲新山水的风格,他所构建的水墨家园也正不断扩充地域。

  陈履生表示:“由其他许多他父亲没有画过的题材,我们仍看到他表现的方式,还是在可染先生的架构上延伸与发展。我觉得中国艺术家每一点的突破都很困难,因为是在过去前辈的艺术成就上努力往前,既要传承也要符合时代脉动。名门之后对于家传有很重的负担,小可多年的努力也是在卸掉自己的包袱,这也是我理解小可为什么要一直去西藏,去画新题材。我想可染先生之所以称赞北京系列,也是因为可染先生在其中看到儿子在艺术上的新风貌。”

  李小可先生从自身出发谈水墨、山水与父亲。他认为两岸艺术家对于水墨所面对的问题,虽各有不同但却有相同之处,大家都开始面临水墨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当代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尤其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东方水墨艺术家不免会受到冲击,然而传统笔墨是中国文化的积累,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李小可举了个例子:“2010年世博会时,捷克推出艺术家斯克纳的作品来当文化宣传,他的后人特别说要见我,见到后就对我瞌了个头。我很惊讶,后来知道那是他对他父辈对于文化艺术上的景仰。”

  李小可也提到父亲的作品与自我的不同:“李可染的艺术语言希望浑厚、完整、单纯,他说他作品中即便是有一个针大的白点,只要会影响画面都会把它涂掉,但也因此消失了潇洒与松动。我选择在我的画中,尤其是黄山里头,其中的线条编织会借鉴傅抱石先生的擦。”

  澳门书画院院长孙蒋涛以直观角度分析对李小可老师艺术的看法,表示李小可与西藏长年的相处,使得他雪山系列再度出现变革。中国画一般而言都是用线条,然而李小可用块状来表现雪山,是他七十岁后的变革,也是他对中国画的再创新。以写意的方式画雪山是很特别的一件事,李小可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雪山的手法,彻底走出他父亲的语境与语言。

  吴洪亮以晚辈身分谈谈他对李小可的认识,他认为李小可做为艺术世家的孩子,活在大雅宝胡同内,这样的艺术氛围是天生的财富,因此李小可老师的起点是非常高的,可是前面有个大山,一不小心就会被传统与父亲压垮,然而李小可并不急,秉持着「实者慧」的精神,诚实地面对生活与自己的艺术,并“学步问道”、“采一炼石”,反反覆覆地推进。吴洪亮说,他曾问李小可如果对不熟悉的题材该怎么办?李小可表示就先画几张再说,慢慢地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会出来了。这也是李小可让他十分敬佩的地方。

  江明贤回忆了过往与李家父子的交游,并盛赞李小可的绘画表现:“我个人以一个画家的立场,觉得非常感动,尤其他的精神和体力,他全心全意地投入,不断的往前走。”并也认同李小可在写生与书法所下的功夫,对于绘画功力的磨练十分有助益。

  林章湖首先以自身经验出发,提及过去在师大上课时也与林玉山教授学习的写生技法,对于往后艺术创作上起了很大的影响。而他也认为李小可的人品如画品,也正呼应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人格与完美。他特别强调,能把山的精神画进去很不容易,因为需要有长时间的深入,才不会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描摹。

  李振明教授在最后也大力盛赞李小可本次画展有着极高的可看性,认为在场学生难得有幸能遇到李小可亲自讲述自己艺术成就,并分享李可染对艺术的追索。本次艺术交流也在师友们的笑声中圆满画下终点。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